關於蘭陽溪口About Us

歷史軌跡

 

蘭陽溪口休閒農業區中:錦眾村、季新村、孝威村均座落於五結鄉境內。本區的歷史發展依照開墾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,第一階段,漢人未進入開墾時,平埔族人生活的原地;第二階段,清朝漢人進入開墾拓荒的歲月;第三階段,日本人統治時代;第四階段,即台灣光復後至今。
本休閒農業區內依照行政村里劃分計有五結鄉錦眾村、季新村及孝威村三個行政區域,以下即依各行政區域為單位分別說明其聚落村里結構與形成歷史。


1.錦眾村:

錦眾之名,由錦草村及大眾村合併時各取一字而來,錦草之名則與賴阿善先生有關,錦草村傍蘭陽溪茅草遍生,秋天茅花開,在陽光的照耀下,炫麗亮眼,賴阿善先生因此將之取名為錦草村。本村範圍原為茅仔寮堡的一百甲、茅仔寮庄,光復初期,一百甲因區內著名的大眾廟改為大眾村,因廟得名;茅仔寮庄則改為文雅的錦草村。

(1)一百甲 :即清代一百甲庄,原大眾村的範圍,位於孝威國小後方一大片的農田。地名起原應與清代土地開墾有關,相傳當地約有一百甲農田而稱之。當地有句俗諺:「厝住茅仔寮,睏在松仔腳,田園一百甲,牛飼 92,長工四百名」,生動的描述當年開墾的繁榮景象,也串聯出當地的地名。另外還有俗諺也與一百甲有關:「一百甲路,清水渡」,意思非常明瞭,即指一百甲有路可走,到清水則需搭乘渡船。但是民國 45 年(1956)清水橋建成後,二地之間則無須搭船。

(2)茅仔寮 :指清代的茅仔寮庄,亦即昔日錦草村,範圍包括大眾北路以北地區。因本區近蘭陽溪,昔日多為荒地茅草遍生,當地居民以茅草覆蓋屋頂搭建草寮,因而稱為茅仔寮日治大正十年,以茅仔寮為名,設立茅仔寮公學校,後改名為清水國民學校,即今日孝威國小。

2.季新村:

季新村名由來,為新店村與季水村合併時各取一字而來。本村範圍原屬清水庄,日治初期明治 31 年,將清水庄分為新店、清水、流流社、加禮宛社、社尾、婆羅辛仔宛、埤仔尾、寶斗厝等,明治 33 年重新調整,將原清水庄分為頂清水及下清水二庄,頂清水下轄新店、清水、流流社、加禮宛社、社尾、婆羅辛仔宛,下清水下轄埤仔尾、寶斗厝。大正 9 年頂清水改為大字,下轄 6 處改為小字,光復初期,新店小字改為新店村,其他五小字合併為季水村,民國 67年二村再次合併為季新村。

(1) 新店仔:位於新店路,社尾的前端,早期因漢人在此集結成村,並開設新店舖,因而得名。另有一說為本區接平埔族社婆羅辛仔宛,可能是漢人與平埔族人交易之地。

(2)清水:位於冬山河下游河口處,清水大閘門南岸,季新村 1-10 鄰處,本區昔為沙洲地形,其間水質澄清,因而稱之為清水。

(3)流流社:為噶瑪蘭族社,與婆羅辛仔宛應為同一系統。流流(Raorao)噶瑪蘭語有水沖或急流之意,應為該社頭目之名,根據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於明治 29年的調查,當時流流社僅餘平埔族人 63 名,目前則僅剩 7、8戶人家尚保留平埔風俗。

(4)加禮宛:又稱加禮遠(Karewan),噶瑪蘭語意指尖尾瑪瑙珠,有沙崙之意。位於冬山河下游南岸沙埔地,今濱海公路東側季水路上,季新社區活動中心附近,為噶瑪蘭族社地所在。

(5)社尾:位於濱海公路西邊永安寺附近,靠冬山河岸處,本區聚落因位處噶瑪蘭族婆羅辛仔宛社的末端,因而稱之為社尾。根據噶瑪蘭廳誌記載:婆羅辛仔宛設為泉籍承墾之地,漢佃依附該社集結而居,聚落正位於該社尾端,因而得名。

(6)婆羅辛仔宛:位於社尾北方(冬山河與台二線之間),為噶瑪蘭族婆羅辛仔宛社社地所在,婆羅辛仔宛(Heburusinawan)原意為竹的意思。

(7)佛祖廟:位於季水路上,仙水寺(養鴨中心前)附近的集村聚落。創建於清咸豐年間的仙水寺,主祀觀音佛祖,因此居民稱附近地區為佛祖廟。

(8)崩崁仔彎:位於濱海公路西側,因位於冬山河道曲流地形的凹坡,水流衝擊造成坡度較陡,似崩崖地,因而稱之為崩崁仔彎。

3.孝威村:

孝威村名的由來,根據地方耆老揣臆,應與賴阿善先生主張孝道有關。本村範圍原為茅仔寮堡的松仔腳、四百名及中二結三庄,光復初期,該三庄合併為一村,取名為孝威至今未改。清代茅仔寮堡有八大庄,除本村的松仔腳、四百名及中二結外,還包括協和村的鼎橄社、大埔、中一結及錦眾村的一百甲、茅仔寮等,「厝住茅仔寮,睏在松仔腳,田園一百甲,牛飼九十二,長工四百名」,這句流傳當地的俗諺,生動的表達出茅仔寮堡的地名涵義,也透露出開墾初期,先民篳路藍縷,長期辛勤墾作的景象。五結農會孝威倉庫所在地舊時名為「四百名」,遂對四百名做介紹:

(1)四百名:位於孝威西路與孝威南路交會處,孝威派出所左側的集村聚落,地名起源應與墾民人數有關,相傳有壯丁四百名而稱之,可見其當時開墾的區域之大,居民以林、吳、賴姓居多。五結有句俗諺:「厝住茅仔寮,睏在松仔腳,田園一百甲,牛飼九十二,長工四百名」,內容所指的地名皆在孝威、錦眾二村內。長工四百名即指本區。區內義德宮為土地公,供奉福德正神及關聖帝君,是附近居民信仰中心。